(一)
近日,我們在“職圈”里收到不少用戶的匿名留言,有好幾條都是關于“職場言語暴力”的,例如——
A:“實在受不了這種處事方式,一上來不問緣由,就一通罵。做了一個多月,被罵了一個多月,很是反感。是我的錯,你罵我,我無話可說;不是我的錯,你也罵我,難道我就活該被你罵嗎?!新員工難道就是受氣包嗎?!”
B:“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,經(jīng)常被領導罵,導致我現(xiàn)在找工作都有陰影了......”
......
就好像,在職場,很多老板的原生思想依然停留在:我付給你工錢,你的一切都是我的!你的產(chǎn)出是我的,你的時間是我的,你的人格是我的,你的尊嚴也是我的。我氣不順了,罵你,是你理應承受的,你如果不想挨罵,那就滾蛋!
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?
是不是和前段時間熱烈討論的“原生家庭”有點那么的關系?
在《少年說》中有一期,一位小姑娘曾經(jīng)站在數(shù)人面前大聲告訴她媽媽——
“你為什么總是要拿我和其他人比較?為什么你總是要打擊我?為什么你就是永遠也看不到我的努力?”
一連三個“為什么”,聲聲質問,看得讓人不禁有點熱淚盈眶,瞬間聯(lián)想到小時候,曾經(jīng)也得不到家長肯定的我們。
“我還是會繼續(xù)打擊你。因為我知道,以你的性格,如果我不打擊你,你會飄!”
讓人遺憾也是意料之中的這位小姑娘的媽媽的回答,讓很多人都覺得感同身受。
“看到這位小姑娘就仿佛看到我自己......”
(二)
身在職場,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,但那并不表示,你連你的人格、尊嚴都要一起身不由己。(這里僅針對的是老板毫無分說的辱罵事例。)
一個長期忍受這種職場言語暴力的人,最后會變成什么樣呢?
哈佛大學醫(yī)學院的馬丁·泰徹教授經(jīng)過研究發(fā)現(xiàn)——
言語暴力會對人體的大腦三個部位產(chǎn)生影響:大腦胼胝體、海馬回、前額葉(這三個部位是人體主管感知、情緒和思考決策的區(qū)域)。
長期遭受言語暴力的人,由于這三個區(qū)域被反復刺激,故而久而會形成一種“求存模式”,慢慢地會發(fā)展成“懦弱自卑型人格”。
這和我們日常說的“求生欲”可不是一個層面上可以發(fā)笑的事情。
結合上面那位匿名留言的用戶,說在被長期辱罵以后,產(chǎn)生了找工作上的陰影,也即是我們所說的,已經(jīng)在無形中形成了她的“求存模式”。
而這,對于一個人的人格、心理健康發(fā)展是存在嚴重危害的。
(三)
看到這里估計有很多人,會想起那張一度傳播力很廣的日本職場臺詞截圖:
關于這屆90后無法忍受辱罵,一不小心就會辭職甚至輕生。
于是很多人斷章取義,認為90后挨不得罵、受不得苦,但實際上,真的是這樣嗎?
擠在一間狹小的房間里,月租2500;上班實行“996”模式(9點上班、9點下班、一周上6天班);月薪可能還不到8K,卻要接受一頓飯動不動就要好幾百的高消費;上班被當成“社畜”,還得每日都扮演一個不動聲色、沒有情緒、沒有哀傷的成年人......
身邊的90后,哪個不是在如此高壓的環(huán)境下生存下來的,隨意指指點點別人脆弱不堪一擊的人,很多其實不曾想過,自己曾經(jīng)也曾是,那被指責的一代。
90后辭職率高,所以90后是真的挨不得罵嗎?
不是的,只是90后的自主性相較于前幾代人而言,更高了。
如果是工作上的錯誤,我犯了錯,那么你可以指出來,哪怕語氣不好,甚至略帶侮辱;但是如果無關工作上的操作,只是因為將我視作你個人發(fā)泄情緒的一種渠道,不好意思,我們抵制的,恰好就是你這種人。
(四)
最后:在職場,不論是對下屬,還是對同事,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,提高自己的修養(yǎng),不讓言語暴力傷害自己或他人,是對別人的尊重,更是對自己的尊重。
愿你我共勉。